万佛园-孝道文化的典范
发布时间:2012-11-29 | 作者:万佛园 | 点击率:2230次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具有爱好和平、注重礼仪、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民间素有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孝道文化不仅在中国流传,在世界各地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正是延绵不尽的孝道文化,维持着一个个家庭的和睦。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和稳定了,整个社会才可能繁荣富强、和谐稳定。
万佛人在长期工作和生活中,深刻体会到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孝道教育在现实生活及长远未来的重要性。我们愿意结合我们的特殊环境,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点有益的事。在陵园内建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园地,旨在弘扬今日社会缺失的孝道文化,教育年轻人懂得孝敬父母、知恩报恩。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家庭,整个社会方能真正实现和谐。
孝道,作为人类道德精神的永恒法则,是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和生产力水平乃至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失去意义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工业科技文明的功与过。世界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大东方文化!中华文明的火炬,将再次照亮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中国文化的伟大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自觉参与。万佛园创立的孝道文化教育园地,试图用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伦理道德经典,用弘扬孝道文化作为一个开端,呼唤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重塑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伟大工程。
“二十四孝”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孝道故事,用二十四个典型事例表达了古人对孝道的理解。也许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其具体内容已失去了楷模效仿的实际意义。但它所传达的精神:用感天动地的至诚,尽心尽力孝顺父母,知恩报恩,把我们人类天性中都有的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代代传承下去。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将是上下无怨、民用和睦的太平盛世。
走到万佛园的孝道文化教育园地——“孝道文化长廊”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孝”字碑。“孝”字,由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所写。其运笔厚重,气势恢弘。最具特色的是这个“孝”字充分运用了中国文字象形的特点,其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尊崇长辈的后生。其寓意是:尊老、敬老为人。

图:万佛园主干道新立“孝道——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石碑

图: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图: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